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暑期刚刚到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范围受到了一定限制。“知行合一”,“行”从何来?从2020年开始,和疫情相伴的三年里,高校师生是如何克服影响,实现安全有效的实践教育的?记者进行了采访。
1.从“聚零为整”到“化整为零”
华中科技大学今年在同步推进“返家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同时,强化了组织统筹和信息报备机制。该校团委社会实践部部长张卓介绍,最近三年,每年暑假该校大概都组织1000多支实践团队,通过安全员每天打卡填表,实践队发布日志,院系审核,指导老师实时关注,确保实践的安全有序。这一快速反应机制在去年的暑期实践中发挥了作用。
2021年7月30日,湖南省张家界市突然出现疫情。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社会实践队正在该市慈利县的五个乡镇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实践队的临时党支书陈宇霄听说消息,马上和指导老师李小琳进行了联系。
“开始病例很少。通过每天的安全反馈机制,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到了风险。”李小琳说,这支实践队的对接单位是当地县委组织部,为了学生安全、不耽误后续课程,第一想法是保证队员们的人身安全,协商如何返校。
“后来疫情发展得比较快,一两天就变得很紧急,为了阻击疫情传播,我们那边的交通暂时封闭了。”陈宇霄说,“这个时候我们就开了线上会,如果联系撤出,无论手续还是安全,都会有一些不可把控的情况出现。所以大家决定留在当地,就近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防控工作。”
核酸检测、信息录入、电话摸排、发放物资……让陈宇霄和其他队员们更深入地体验了基层工作。“实践队原先计划是去村民家走访调研社保的情况。虽然策划被打乱了。但是我们一样是收获满满,更加了解基层干部24小时在线的付出和辛劳。张家界需要人手,作为党员、志愿者,我们应该站出来,尽自己所能。”陈宇霄说。
对于不同省份学生共同组成的实践团队而言,根据疫情分布情况形成分工配合也很重要。在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中,对外经贸大学的追光执炬团队选择“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意义”作为调研主题。队长刘姝含介绍,当时辽宁的疫情防控形势比较严峻,实地访谈老兵的计划等受到影响。“大家形成了分工,沈阳和丹东的同学线上搜集文献材料,家在内蒙古的同学探访赤峰志愿军烈士陵园,后来通过山东莱州的同学找到了当地的老兵进行了实地访谈。”
“在组织工作方面,我们形成了‘聚零为整’和‘化整为零’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安全的同时,也增加实践的可行度。我们把零散的‘返家乡’的学生社会实践集结成队,增强信息报备。‘化整为零’则是将同一个实践主题分配到不同地方的团队,从实践执行的角度避免疫情的冲击和风险。”张卓说。
2.线上实践,效果如何
对于师范生而言,入校实习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疫情也影响到师范生的实习进程。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河南大学所在的开封市曾两次面临疫情压力:3月和5月份出现个位数疫情。在严格的防控措施下,该市中小学仍采取线下方式学习,学生和教师照常到校,但是对来往进出的外来人员实施比较严格的管控。
河南大学2019级本科生赵微被分到河南大学附属小学进行实习,跟的是六年级语文。但进校实习只一周,就遇到了疫情。“我们教育学一个班45个人,原先是分到三个校区进行跟班实习。因为疫情原因,就转成了线上实习。”
线上实习是什么样的呢?赵微介绍,“方式就比较多样,主要就是学习观看模块课老师进行的教研课,最后形成实习报告。后面这一阶段的实习并没有到实地去,主要就是借助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料”。为了能够保证实习质量,同学们每周三会去报告厅进行模拟试讲。“有我们本校的实习带队老师为我们提建议,同学们之间相互讨论。然后就录制一堂说课,包括试讲的内容视频,自己的教案PPT发送给在河大附小负责带着自己的老师,形成最终的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秦玉友观察到,线上试讲往往无法达到与真实到场教学一样的锻炼的效果。“实习的目的就是打消师范生的紧张感,但你面对屏幕,实习生的心理状态就不好判断,如果觉得课堂是远程互动的,不紧张,无法建立起情感联系,那就没起到锻炼的效果。”
“线上资源更加多样化,可以见到不同学校的不同老师。但缺少在线下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沟通的过程,缺少切身的体验过程。”赵微感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感受不到学科老师和学生面对面之间的相处模式和习惯,观察不到老师处理学生冲突,进行课堂管理的方式方法。“下学期,院里面有进一步安排我们实习的计划,一周实习1到2天。就近安排在附近的学校。”
“必须看到线上教学是教师以‘1对1’形式组成的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的教学,多个学生又与教师在同一个线上教室,学生们可以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没有相互干扰地发布在聊天框,教师再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线上教学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积极反馈,以激发自己的课堂教学热情。教师要分配好注意力,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给每个学生及时反馈。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在线学习能力与基本信息素养(如果打字速度、电脑使用熟练程度)、学习成就动机、自我管理能力等。这对于参与线上实习的师范生是一个挑战。”秦玉友说。
“师范生入校更多的实际就是听课,与学生交流,帮着老师判作业,看自习。实习这件事需要学生体验学校的真实环境,体验与学生的真实交往以及观摩教师的教学。如果是线上观摩,名师线上课是更好的选择。”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张菁说。
3.实践效果如何保障
2019年的时候,首都师范大学要求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要增加一个社会实践的学分。当时作为专业负责人的张菁想到,“大一的学生学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作为教育类的暑期实践,首选是去曲阜了解儒家文化,我们选的点一个是曲阜一个是邹城,再加上台儿庄,2019年很顺利地在大一暑期开展了”。
“2020年7月的时候,因为有疫情就没去,2021年的时候补上了,不会影响学习或者培养进度。2021年我们就分了大一、大二两条线,一部分去曲阜一部分去上海,去上海是为了寻找党百年奋斗的足迹,接受了红色教育并参观了一些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的展示。”她说。
“作为一个长的培养过程,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专业见习,都有调整时间的余裕。”张菁说,“比如最近三年,我带的专硕在可以入校的情况下,都入校进行了实习,大概是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学生能进校,实习生也可以进校。学校里边能提供住宿,那么就全程实习住在学校。如果学校不能提供,那么就要做好约定等一些相关的设计,学生两点一线,从高校到实习学校,做好安全防护。”
“线上实践如果是定位于疫情期间的一种‘替代性’方式,更多地突出线上的‘安全性’,在心态上我们容易接受它的不完善。”秦玉友说,“要进一步提高线上实践实习效果,必须认识线上与线下实践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实践教育过程,有一些不同的要求。无论是线上实践、虚拟现实VR实习,还是对原有社会实践方案作出调整,都有待教育工作者做进一步的研究。”
(记者 刘博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