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教学方式怎样改变,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师者担当
小小黑板、稚朴脸庞,伴着书声琅琅;田间、地头、火塘边,成了临时课堂。这两天,云南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五印乡岩子脚小学的13位老师火了:为了克服线上教学无法全覆盖的状况,他们自发组织分组,到当地25个自然村,给265名学生按时上课,踏着崎岖的小路,迎着明媚的春光,一个个送教背影成了大山深处最美的剪影。
老师的脚步,跨过了空间与技术的障碍,送去的是知识,更是爱。洋溢在孩子们脸上的灿烂笑容,回响在旷野间的书声,共同交织成一幅充满爱和希望的剪影。
这也让笔者想起了另外两则新闻:今年58岁的浙江省常山县东鲁完小乡村教师王金良,为了能及时掌握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他每天步行约30公里,背着一只粉红色的双肩包,到分布在4个村子里的35名学生家中收发、辅导作业;还有河南省汝州市第一高级中学的老师王灵霞,直播讲题时,家里停电并迟迟没恢复,于是点起蜡烛,拿着手电筒照着卷子,用手机继续给学生答疑解惑……
浙江这位王老师双肩包里背的不只是学生的作业,更有为人师者的责任与担当;河南这位王老师的蜡烛和手电筒照亮的,也不只是电脑前的小小一方,更有孩子们的未来。通过“身教”,让同学们体会到“认真”“专注”的意味绵长。很多年之后,孩子们或许会忘了老师讲的具体内容,但种在心底的爱,就像颗颗种子一样,在漫漫的人生路上,萌芽、生长、开花,不知道会散发出多么迷人的芬芳。
这段时间以来,对于许多老师来说,既要完成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等日常工作,同时还要适应新的技术、设备、环境,着实不易。但无论教学方式怎样改变,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师者担当。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到借地蹭网的返乡教师;从幕后的技术保障老师,到化身“群妈”的辅导员,屏幕上的他们,或妙语横生包袱不断、或语气严肃要求严格、或反复叮咛唯恐不细,其实不变的,都是对学生无私的爱。
教育是用一颗心点亮更多的心,用一扇窗打开更多的窗。在这个特殊的春天,我们感谢这些充满爱的故事,也期待更多爱被传递,更多心灵被点亮。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30日 13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