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将以庄严典雅的‘八音壁’为红色教育主阵地,通过‘艺术+思政’模式,深挖镇海红色基因,讲述红色故事、演奏红色旋律、唱响红色歌曲。”近日,一面沉淀着红色基因的“八音壁”在宁波市镇海区艺术实验小学落成揭幕,该校党支部书记马虹亚说。
“八音壁”是今年镇海区着力打造的14个具有镇海特色的校园“红色小景”(“镇红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缩影。近年来,镇海区教育局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支持试点学校开展校园红色小景建设。截至目前,该区校园“红色小景”数量达到31个,已成为一道“校园红色根脉风景线”。
位于镇海中学校园内的朱枫楼。学校供图
将革命历史内化为校园精神财富
镇海中学有着厚重的红色基因。校园里散落着18处抗倭、抗英、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遗存,其中有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该校将光荣的革命历史内化为校园精神财富,推进红色资源保护挖掘。
一条近百米长的红廊,10位人物浮雕,再现着英烈们爱国奉献、无私无畏的伟大形象,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矩阵。“我们把学校里的红色基因集中在红廊里,把它作为一个党建基地。无论是前来参观的客人,还是本校的师生,都可以在红廊里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说,“得天独厚的资源,让学生们在历史面前不再只是听众,他们自己也可以成为讲述者。”
在镇海区骆驼中心学校的校园内,该校退休教师党员陈万华在学校爱国主义基地——雄鹰瞰胜前,给学校里年轻的党团员教师、少先队员深情讲述着“雄鹰瞰胜”名字的由来以及那架英雄战机的故事。
“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飞机突发意外,坠毁在骆驼的水稻田里,最后在骆驼人民的帮助下,飞机被顺利挖出。为了感谢骆驼人民对部队的全力援助,部队领导决定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退役37752英雄战机赠送给骆驼人民,就放在我们的校园内,它还被授予了‘海空雄鹰’的称号。”陈万华上的这堂特殊的思政课,是该校基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植学生红色情怀的一次尝试。
镇海区九龙湖中心学校的学生在陶耕园劳作学校供图
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学校供图
今年7月,镇海区蛟川中心学校举行“镇红苗”雷锋广场落成暨雷锋像揭幕仪式。雷锋广场包括雷锋像浮雕,前面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9个红色大字。南侧是以雷锋为主要宣传内容的宣传栏和与学校志愿服务相关的宣传窗。
蛟川中心学校于2017年启动全员志愿者行动,先后设立云龙福利院、青枫社区、西藏南木切乡小学等10家社会服务基地。还建立星级志愿者考核体系,目前已涌现出一大批星级志愿者和最美志愿者。雷锋广场是该校把全员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全面素养提升与雷锋精神相融合,抓住“镇红苗”阵地建设时机而建成的红色教育阵地。
“雷锋广场既是一个有形的德育教育载体,又是一个极具思政教育意义的红色阵地,将对学校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文化品位、提高师生思想素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镇海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贺军辉说。
镇海区中兴中学的学生在臻善阁学习。学校供图
红色阵地成为思政大课堂的实践基地
镇海区九龙湖中心学校凭借天然的地域优势,在校内建设了占地4.26亩的“陶耕园”。今年,在镇海区教育局“镇红苗”计划的支持下,“陶耕园”及其周边“陶梓园”逐步完善,成为学校“行思课堂”的重要实践基地。
“陶耕园”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绿色课堂”,该校定期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四季活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眼下,学校正在举行的丰收节游园活动,用到的绝大多数材料都是师生在“陶耕园”自己种出来的。“就像这些奖品——芝麻花生糖,也都是我们亲自种出来并在厨艺教室里加工制作完成的。劳动让大家品尝到了丰收的喜悦。”该校四年级学生舒曼殊兴奋地说。
据了解,该校在倾力打造“镇红苗”基地的基础上,还发动骨干教师共同编写了“快乐系列”校本教材,努力打造优质的校本课程,深度落实“行思教育”,让学生在行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成长。
“陶梓园”则是该校的“红色课堂”,学生可以在行知轮上静心阅读,在这个红色室外课堂浸润自己的思想,感知精神的指引。(中国教育报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胡艳)
作者:史望颖 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