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教育12月3日讯,今日上午,教育部召开第二场教育2020收官系列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思政工作、科技创新情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发布会现场介绍了十三五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他认为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才培养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历史性跃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
一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由2015年的4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学总人数达到4002万,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二是高等教育多样化不断发展。研究型、应用型等各类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体系正在形成。三是中西部高等教育实力不断增强。持续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服务能力、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第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升级。
一是以本为本深入人心。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会议,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二是价值塑造融入专业教育。召开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工作视频会议,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三是制定颁布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发布我国首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覆盖全部12个学科门类、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5.6万余个专业点。四是专业认证质量实现国际实质等效。2016年,中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2020年,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获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认定通过。实施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公布405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推进专业认证全覆盖。
第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创新。
主要体现在四新建设方面。一是新工科全面深化。二是新医科融合发展。三是新农科高位推进。五是课程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一流课程双万计划遴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118门,涵盖了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五类金课,全面示范带动高校本科课程建设。六是拔尖人才培养进入2.0时代。在17个基础学科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首批布局104个基地,为提升国家硬实力储备战略人才。七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面展开。连续举办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577万大学生参赛。引领带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变革,推动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观和新的质量标准。
第四,高等教育学习革命全面推进。有四个标志。一是召开中国慕课大会和世界慕课大会。2019年召开中国慕课大会,下星期我们将召开世界慕课大会,连续召开两个慕课大会,发布中国慕课大会北京宣言和世界慕课大会北京宣言,发起成立首个世界慕课联盟,推动在线教育发展。二是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上线慕课数量增至3.2万门,学习人数达4.9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1.4亿人次。推出爱课程学堂在线等在线教学英文版国际平台,形成慕课建设的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三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开展慕课应用等培训班6万余次,培训老师超过462万人次,教师的教学理念、模式、技术、方法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四是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有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在线学习学生共计35亿人次,改变了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和教育的形态,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新形态。
随后,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十三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情况。首先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化。第二方面,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和改革更加有力。第三方面,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扎实推进。十三五规划提出,期末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2人,目前已超过2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今年将达到30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目前已经超过了60%。十三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33万人、硕士学位339万人。2019年我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多人,比2015年增加近10万人,其中,45岁以下导师增加约4.5万人。
雷朝滋司长在发布会现场从六个方面介绍十三五期间高校科技工作的有关进展情况。一是高校科技创新基础更加雄厚。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建立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了60%以上的全国高层次人才,高校两院院士在全国院士总数占比超过40%,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16到2019年,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7820亿元。理工农医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3.5万人年增长到28.9万人年,增幅达到23%。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以来,高校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近60%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牵头完成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水平研究成果集中涌现。清华大学首次成功观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现世界物理科学前沿领域重大突破,上海交通大学研发了世界上最大非自航绞吸疏浚装备,实现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新跨越。十三五以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2016-2019年,高校服务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100亿元。2019年,全国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3万项,较2016年增长45.1%;合同总金额67.5亿元,较2016年增长34.3%。高校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教育部组织高校快速响应,重点围绕检测试剂、药物研发、疫苗研制等方面开展紧急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共研制出44款检测试剂盒,获国内认证17款、国外认证41款,国内外销售超亿份。抗体药物、蛋白重组疫苗、减毒流感载体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是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
五是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再上新台阶。
六是科教融合效益倍增。《2019年高校创新能力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在普通高校中,有53.9%的本科生参与过教师科研课题,65.0%的研究生参与过企业委托科研项目,20.9%的研究生独立在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十三五期间,高校科研支撑了280万硕士和30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在发布会现场从五个方面介绍十三五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第一,思政课改革创新发生格局性变化。第二,思政课主题主线更加旗帜鲜明。第三,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和能力素质快速提升。第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条件保障更加有力。第五,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余先亭从三个方面介绍十三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情况。第一,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遵循。第二,着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举措。第三,聚焦重点难点,深入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推动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优行动。第四,营造良好氛围,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传播网络正能量,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开展青春告白祖国工作,汇聚形成千校万场大告白的生动局面。第五,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