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谈的问题是在“双减”的背景之下,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实际上“双减”是作为一项教育重大的改革和行动,对整个教育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包括对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今天谈的话题想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个就是“双减”对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认真去分析,特别是“双减”背后关于教育的理念、关于人才培养、关于社会发展,我们所需要做的一些工作。第二个方面想跟大家谈一下,心理健康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心理健康的人长成什么样?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第三个方面想跟大家谈一下,我们从心理健康和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从教育来讲,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做好相关的实践?包括教育教学的安排。
心理健康
问:“双减”对于教育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就是“双减”它对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双减”的内涵实际上非常清楚,就是要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和不必要的校外培训负担。这两个”不必要”实际上就已经界定了“双减”是要把过去我们过多的精力,放在智育、放在知识的学习和练习上的精力能够腾出来,因为在没有“双减”之前,我们可能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这些方面,而影响到了其他方面。
从目前教育来讲,可能很多人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我们在智育或者说我们在文化课、在知识的学习方面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而言,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包括思想品德建设,可能学生和学校投入的精力相对来讲是比较少的,这些也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双减”首先是减掉不必要的负担,同时也是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把减掉不必要的负担所腾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全面成长非常重要而过去忽视的地方,这是这次“双减”具有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换句话来讲,“双减”它是一种手段或者是一种工具,它的目标是着眼于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对“双减”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开始讲“双减”它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就是因为“双减”作为一种手段,目标是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第一个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我们讲的“减”实际上是不必要的负担,而在这同时,我们还要提升或者要“增”体美劳这方面的质量,这样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新时代所最显著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未来的使命中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因此,新时代的特点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双减”是一个手段或者是一个途径。同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实现“双减”它最重要的一个激励,就是要实现全面评价。换句话来讲,“双减”从直接直观的内容来讲,是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减了以后,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不是就把我们减掉的这部分负担,原来在评价方面占的过重的比重也要降下来,原来没有重视或者不够重视的内容,它的比重要提起来,所以全面评价是落实“双减”一个非常重要的激励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要做的就是要做好课程的设计和安排,包括对于我们要“减”的内容的作业量、教学的进度和课后的要求等等。同时也包括我们原来没那么重视的、经常被挤占的体美劳的课时要能够确保,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完整的、全面的教育。对于家长来讲,需要去督导孩子,要做好体育、美育,包括劳动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而学生要主动适应“双减”这个背景,除了我们文化课的学习,减掉不必要的负担,但也不能放松,同时,不管是学校课程还是家里没那么强调、没那么重视、自己也没那么重视的内容,要把它真正重视起来。
而从行政部门来讲,或者从社会来讲,要做好“双减”的辅助。就是要推进对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长评价的改革,这是“双减”的第二个方面。而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它本身也是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所以从“双减”作为一个手段,“双减”需要构筑的激励机制来看,它都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于“双减”还有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双减”本身它也可能会成为师生的一种心理压力。为什么?首先我们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减了之后干什么?这也就是“加什么”的问题。我们现在不太好去强调再增加什么负担,但是减轻了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之后,我们必须要增加原来不被重视的内容。之所以要“减”,是因为过量,过量的同时,是使得另外一部分内容不足。因此“减”了以后要“加”,这本身可能就是对大家的一种压力。目前也有人在讨论,好不容易减轻一点负担,又有人说要增加体育美育,要参加体育比赛,要参加艺术展示展演,要学艺术特长,是不是还在给学生增加负担呢?其实这两个是辩证统一,也就是“减”了之后干什么的问题。“减”了之后,我们把原来在题海战术中畅游的时间和精力拿出来干什么呢?要干我们过去不重视,但是又是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特别重要的内容,所以这无形中也是一种负担。
第二个问题就是“减”了以后评价并没有变。怎么办?过去我们说课业负担过重,为什么过重?是因为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依据做作业的科目内容,推进“双减”之后,这些科目内容在评价中的比重是否也减下来?如果没有减,这又是一个压力,而这种压力,它会传导给学生、传导给家长、传导给学校,也会传导到社会。这种压力是无形的,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看得到。
目前我们要关注的是“减”了但是评价还没有跟进,或者说还没有跟上,应该怎么办呢?它既然是成为我们压力的一个来源,那不管是从学校还是从家长,还是从学生来讲,我们还是要着眼未来,做好自我平衡。“双减”的目标是什么?“双减”的目标其实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双减”的配套措施,是“双减”之后评价体系的改革。目前这个评价体系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慢慢去完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一方面我们过去没那么重视的全面发展,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也要根据评价体系改革的进程,我们去调整好如何应对每天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包括学生本人共同努力的一个问题。
这是关于“双减”。它对于整个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对于每一个个人的价值是什么?对一个家庭和学校来讲,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
心理健康
问:心理健康的含义是什么?
因为心理健康目前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家都在谈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样的状态才叫心理健康?我们就不得不先问第一个问题,就是心理学是干什么?或者一个人的心理包括哪些内容?它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第一个(方面)是一个人的认识,包括你的知识、观念、看法是属于理性的,你知道的事实、你了解的知识、你能讲清楚的道理、你所明白的事情,这是一个认识的问题。我们看问题,比如说今天课上老师讲的什么内容,我们能不能掌握?今天老师表扬了一个同学,我怎么看?今天老师说我哪个方面做得不够好,我又应该怎么看?这是一个认识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情感。我们每天从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之前,情绪会发生很多的波动,有时候很开心,有时候很不高兴,有时候可能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情绪。情绪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人在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整个社会的时候,它必然会伴随着的一种反应,这是我们心理的第二个方面的构成。
第三个方面是行为。我们能不能按时去上课?能不能按时作息?我们在面对老师的时候,我们的言行举止。在特别熟悉的朋友面前,我们的行为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的行为的表现。
第四个方面是一个人的价值感或者叫意义感。我们每天上学、每天学习、写作业,包括打游戏、跟同学聊天,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意义感或者叫价值感,再更进一步来讲,追求的是一种幸福感。幸福感是对我们自己满意,对我们的人际关系满意,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满意,对我们所接触到的人满意,因此,它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跟每天的认知情感行为又是高度关切的。所以,意义感或者价值感,或者幸福感,或者说存在感,这是一个人的心理比较形而上或者精神层面的内容。而我们的认知是属于理智的、理性行为,情感是情绪化的反应,而行为是我们实际在做什么,以及我们想做什么,这是一个人的心理。心理健康就是这四个方面,都能够达到一种良好的,至少是自我接受的一种状态。
换句话来讲,心理健康就包括认知的健康。这里面既包括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我们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勤奋的人还是很懒惰的人。我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很负责任的人,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自己有一个认识,这个认识又跟我们对自己设定的目标有关系,如果我们感觉到对自己的认识和要设定的目标存在差距,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就会开始影响心理健康。
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自我认知是和谐的,也就是他能够看到他跟自己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使是出现不一致的时候,他也能够接受,认为自己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这样一个目标的。同时,认知里面还包括跟其他人的交往、跟父母的交往、跟老师的交往、跟同学的交往、跟朋友的交往,在这些关系里面是否满意?对这些关系的理想是什么?比如说我跟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我跟家长、跟同学、跟朋友是什么样的状态,现实中是否都达到了?如果没有达到就有一个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也就是我们说的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说在他所有的人际交往中都没有问题,而是他能接受这个问题。比如,我跟我的朋友关系没那么好,或者说偶尔会有一些不开心,但是我觉得大家相互努力可能就会变好,所以我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困扰。跟家长可能有些事情、有些观点上不一致,但是相互接受也可以,跟老师也是如此。如果有一种人际交往,你觉得特别不满意,又绕不开,又没有办法解决,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出现认知上的困扰,这就是所谓的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同时,还有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看到不平的事情、看到让你感动的事情、看到其他人之间他们自己做的事情,你高兴不高兴、接受不接受,都会影响到你的认知,都会影响到你的心理健康。所以认知方面常见的问题,就包括了对自己能否接纳,对人际交往是对象能否接纳,对你所生活的环境,包括你的小区、你的学校、你的老师能不能接受,这些都是属于认知上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它会影响你的情绪,会影响你的适应,也会影响到你的行为,这是所说的第一类。
第二类是情感的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说没有负面情绪,而是主导的情绪状态是正向的。在有了不良情绪或者负面情绪的时候,能够及时化解。当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包括前面讲的认知上的问题,一定会伴随着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反应也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情绪是认知的结果,它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认知。也就是说当你对一个人原来充满了期望,你突然发现你们在交往中你很不满意,这个时候会影响到你的情绪,同时也会影响到你对这个人客观的认识。我们往往会对一个喜欢的人,看他什么地方都是好的,而对一个不喜欢的人,我们看他什么地方都是不好的,所以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这是影响我们心理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过去经常讲“得意忘形”,就是你开心、高兴的时候,你的行为举止可能就会比较放松、比较自由,而这种放松和自由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甚至也可能会伤害到你自己,所以情绪对行为的影响也是非常直接的。
因此,当面对情绪上有困扰的时候,需要有一个真正认清情绪及其本质的过程。当负面情绪来了,是去解决引起我们负面情绪的问题,还是只针对我们的情绪,实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对不同的人来讲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当引起我们不良情绪的问题是可以解决,而且很容易解决的时候,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情绪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是问题导向的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比如说,我遇到一道数学题,怎么做都做不出来,特别生气、特别着急,这个时候你问问老师、问问同学,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你的情绪也就解决了。如果这个时候你只是关注你的情绪,可能你这个难题也解决不了,你的情绪也解决不了,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引起我们负面情绪的问题,一下子没有办法解决,或者说没有能力解决,甚至是无法解决的时候,就得把我们的情绪去表达出来,然后去采取另外的方式去解决困扰,绕开这个问题。比如说:我对我们学校特别不满意,我看到我们学校(环境)我就不高兴。这样的话可以换一个学校,如果换不了这个学校,你可能就得更多地从正面去认识学校,或者说不要去想这个学校长什么样,这样你的情绪问题可能就会缓解,而且慢慢地可以解决,所以这是关于情绪的问题。情绪问题其实最核心的就是表达方式的问题,有了情绪要不要表达?其实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我们的情绪是一定要表达的,但是要符合社会规范和人际交往的规则。如果在表达情绪的时候能够考虑到这些问题,去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那这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不分人、不分对象,怎么不高兴,我们就怎么表达,怎么高兴我们就怎么表达。直白的表达,这是一个人很正常、也最容易做到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逐步学会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这也是心理健康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就是能够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去表达情绪。有的时候你在家里可能就不太顾及父母的感受,高兴不高兴都直接表达。而你在跟朋友、跟同学、跟老师、跟校长在表达的时候,可能就不能那么随心所欲,就需要去换一种方式,用一种理性的方式来表达情绪的愤怒或者是伤感,而不是直接把你的愤怒投到别人身上去。这些也是属于情绪和情感方面的问题,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行为。我们怎样的言谈举止是健康的?就是得体。要符合你所在场合的人际关系特点,要符合环境的要求。你去看演出,大声接电话,大声跟别人交谈,这些的行为放到另外一个场景下可能是合适的,比如在家里或者在操场上、在学校放学下课的间隙,但是在演出的现场就是不合适。
所以行为健康其实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就是要遵守规矩。剧场里不让大声喧哗,教室里不让大声喧哗,操场上可以大声喧哗,所以要遵守规矩,要按时作息,上课不能迟到,有问题举手,老师同意之后才能够提问,所有这些都是规矩的问题。有的时候遇到一些同学,一些老师可能在这方面行为上没有那么守规矩,我们就觉得他不正常,这是一个。
第二个层次是要符合习俗。还没到规矩的地步,但是习俗对大家也要有约束,也就是要入乡随俗。在不同的场合,特别是到了别人的家里,你在家里进家门从来不换鞋,你到别人家,人家家里要求换鞋,你可能就换,这是什么?不是规矩,这是习俗。你看到别人做了一件好事,你去鼓励支持,你去表扬别人,这既不是规矩,也不是习俗,但是这种表现可能会让大家觉得很舒服。所以习俗的问题需要去更多地了解,才能够让大家觉得你很正常,你很适应这个环境。
第三个方面还要符合道德的标准。中国古人特别强调“慎独”,所谓“慎独”,当你独自一人的时候,你的行为也要符合规范。我前面讲的规矩和习俗都是在别人面前的时候,在别人面前,你要按照这个社会和其他人约定俗成的或者是明文规定的一些规矩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在没有人的时候你怎么做?特别是在别人在场的时候,你除了符合规矩和习俗之外,你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这就属于道德的标准。这三个层次上,我们的行为在任何一个层次上违背了,违反了,可能都会让大家觉得这是不适应的表现,这是行为。这是第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四个方面就是在意义感或者价值感上。我经常听到有人说每天活着有什么意思?老是上课老是写作业,没完没了的,又要被家长逼着去上课外班还要被老师逼着写作业,这其实就是一个目的感,或者是成就感,或者是幸福感的问题。当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认知上的问题、情感上的问题、行为上的问题都解决了之后,我们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会成为一个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我们的情绪表达,我们的行为表现都是中规中矩,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人)。这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吗?还不是。最核心的就是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要到哪里去?你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这就是一个人的精神追求。
我们做这些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还是说我觉得我这么做,我自己就感觉到很幸福。当我刻苦努力地学习,认真地训练,投入地比赛,热情地展示时候,我自己对我的成长,对我的进步我是感到高兴。也就是说当我们做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一种内心的需求的时候,做起来就会非常容易,也非常投入。很多情况下,一个人各方面工作都做得很好,但是他内心并不高兴,他很不开心,只是没有办法。我前一段看到一个中国著名钢琴家(的采访),他在小的时候父母逼着他练钢琴,直到最后他成名了,他才感觉到当时那种近乎严苛的训练,对他能够成为一个钢琴家是多么重要,这是他后来才反应过来的。我们现在讲的意义感对一个学生来讲,可能需要让孩子们能够真正认识到他每天的学习,每天都按时作息,完成作业,包括做家务,包括要跟老师、同学、家长、朋友和谐相处,这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而且要让孩子们能够自己感受到这种价值。我们的表扬也好,鼓励也好,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能够自己去感受到每天按照学校、老师、家长的要求去这么做的时候,他们能够有一种内心深处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感和幸福感,他有生活的目标和价值。很多心理不健康的人,我们在外表看起来他是非常成功的人,但他内心并不快乐,就是因为在价值感和目标感上出了问题。所以说心理健康其实反映的是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他从内到外的一种和谐和积极的愉悦状态。
我们说的“内”包括情感,包括我们的存在感、幸福感、价值感、意义感,也包括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我们的外在的就是我们的行为,我们表现的是否合乎规矩,是否合乎习俗,是否符合社会道德的标准。而在这个过程里面,所有表现出来的行为,它是我们内心内部的心理过程的一个结果,但是它也可能并没有完整反映我们内心的体验。相反,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可能没有那么出色,没有那么好,但他内心很富足,而这样的人我们说他也是心理健康的人,相反,外表表现一切都很好,内心很不愉快的人,可能他的心理健康的问题是很严重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理学就是去了解一个人的认知、情感、行为和内在需求,并且要搞清楚这些认知情感行为和内心诉求,它是如何产生、如何变化的。再去想办法对一个人的言谈、内心感受作出预测,并且通过外部的努力,让他朝向正向的发展,这是心理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往往就是在这四个方面可能有些不如人意。
所以说心理健康的问题,最简单的就是这件事情一时没看清楚,没想明白,到最严重的时候,对自己为什么活着,每天做这么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产生怀疑,所以这是看待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完整的角度。这是我给大家谈的第二个问题。
心理健康
问:“双减”下,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这里有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就是从教育来讲,一定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也就是说“双减”的目标,不仅仅是减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它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所以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不会出现。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首先在顶层设计上,要坚定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体系,而跟此相伴随、相同等重要的就是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的体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即使在硬件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构建起了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体系,但是评价体系如果做不到全面评价,全面培养的目标也不一定能够实现。所以第一个顶层设计,就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和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体系。
第二个方面,要建立全覆盖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我刚才讲到心理健康四个方面的问题:认知的问题、情感的问题、行为的问题、存在感的问题。这四个大类的问题,其实它已经涵盖了我们整个教育里面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容,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心理学只是在这些方面做过一些专门的研究,但是要解决一个人的认识问题,德智体美劳;要解决一个人的情感问题,德智体美劳;要解决一个人的行为问题,更是德智体美劳。而要解决一个人的价值感、意义感、幸福感,更需要全面素质,所以这是跟第一个方面相呼应的。而在这个里面我们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里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于就这四个方面,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学段的特点去设计、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目前全国各地各校其实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希望能够在各地实践的基础上,能够尽快地形成一个成熟的、科学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里面包括教材、包括教师培训、包括课程上法、课外实践活动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要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监测和服务体系。心理健康的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四个大的方面,心理健康它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早发现早解决,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现在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所有的学生,大中小学生每年都要做一次体质健康监测测试,测试完了还要上报,这对于全面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目标,比如如何防控近视,如何防控肥胖,如何增加力量,如何增强耐力,如何增强营养和行为管理等等。这都是可以通过体质健康监测来完成。现在我们需要构建的另外一个监测和服务体系,就是心理健康监测服务体系,及时掌握每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情况,然后再根据这个监测去提供相应的服务,包括如何更加科学地规划设计和安排心理健康课程,如何提供相关的专业化、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等等。所以这个体系是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监测,要动态的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四个方面,通过心理辅导热线和危机干预,对有心理困扰的人群进行有针对性地帮扶。对于出现的危机状况,要能够有一个完整的应对体系。最近我看到一个材料,有的地方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监测服务和危机干预的举措。也就是当有人打电话说,我现在特别难受,我几分钟之后可能要采取极端措施,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包括公安、消防、社区,能够及时发现这个人在什么位置,然后及时给他提供危机干预,能够挽救他的生命。这是针对特别有需要的人群和有心理困扰的人群,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热线和危机干预的体系。所以从全面培养到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到全面的监测,再到根据不同人群的情况提供不同的帮助,这是在不断地缩小范围,着眼于全体,不错过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是第四。
第五个方面,要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的人才队伍。要做好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热线干预,这些是专业性很强的,我们要培养专业人才,同时也要对家长、校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进行专门化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和培养,让他们也要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一方面是做好自我的心理调试,同时他们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提供尽快的、就近的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者去求助,这也是一个我们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六个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的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呵护。现在教育部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经上线了心理咨询板块,这里面既有热线服务平台,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地完善专家知识系统,要把精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数字化的资源能够广泛的传播,让有需要的人能够找到求助的门路,让有困惑的人能找到解决问题之道,让普通人能够及时地分析和甄别哪些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在哪些方面去做努力。
通过教育系统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织就一张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社会化网络,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能够更好、更全面、更高效地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谢谢大家。